看 homelab 相關的 reddit 論壇、歐美 Youtube、對岸影片/文章,使用方向跟生態都有所不同;
有些是家庭娛樂方便取向,有些是技術力練功展示。在這 iThome 應該還是要偏後者,不過目前還在基礎建設打底…
近期發想要實做出來、先前起心動念的除了找已出書的鐵人賽主題做練習,還有一項是做一估自己家中的存整合。
為了不想耗那些電、以及減少雜光影響睡眠品質。看到老外也有人放出實例,於是想出個 NUC小主機掛硬碟櫃做 RAID/NAS 的主意。(這陣子練習完的主機也是都關機) CPU記憶體的總價、和性能相比會比直接買現成 NAS 划算一些,視使用需求也可以不掛硬碟只開主機做點事。
但這中間各硬軟體的可靠度就是風險自負。實務上個人也接觸過商用級、企業級/資料中心級的儲存產品。
就自己玩的程度,用不上商用層級的一次性費用及後續維護費。
而較重要的資料也是要依「備份 3-2-1 原則」,另做備份。
也有人樹莓派接個 USB硬碟就當 NAS用的例子、有確定好用途規劃,總之注意風險。
總之直接買成品; 或商用級零組件應該就是省事。
實作上遇到了許多小小的注意事項,
就目前練功練到的部份,方向異於其它 IT 文,說拿來灌水也不太對,都是應該會遇上的枝微末節疑難雜症。
總之沒貪快到什麼程度,目標有點放在家用級規格能玩出啥花樣?
硬碟方面看:
USB 規格方面:
但實作上遇到了些會想記下來的經驗。
過往基本是認藍孔接頭是 USB3.x ;黑色的就 USB2 ,速度較慢接鍵盤滑鼠用。
手上這 NUC小主機有 兩個藍孔、一個 Type-C
root@homelab-pve:/# lsusb -t
/: Bus 04.Port 1: Dev 1, Class=root_hub, Driver=xhci_hcd/4p, 10000M
/: Bus 03.Port 1: Dev 1, Class=root_hub, Driver=xhci_hcd/12p, 480M
|__ Port 5: Dev 4, If 0, Class=Mass Storage, Driver=usb-storage, 480M
|__ Port 10: Dev 2, If 0, Class=Wireless, Driver=btusb, 12M
|__ Port 10: Dev 2, If 1, Class=Wireless, Driver=btusb, 12M
/: Bus 02.Port 1: Dev 1, Class=root_hub, Driver=xhci_hcd/1p, 20000M/x2
/: Bus 01.Port 1: Dev 1, Class=root_hub, Driver=xhci_hcd/1p, 480M
換了一條 Type-C 才看到理想的狀態:
demsg
看到接上的裝置的是 Gen2
lsusb
認一下是接在 Bus 004
lsusb -t
可以看到 Bus 04 標的是 10000M (bps)
隨性測一下硬碟速度,離 10000Mbps 用滿還有段距離 (fio 也有測,太佔畫面了不貼)
!
實證了多接一段就多個鬼要抓…
試玩幾天後的心得是…不建議嘗試太入門級的硬碟櫃。